4月8日上午,澎湃新闻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复旦大学2021级生命科学学院遗传系研究生崔雨晨团队项目《蚁菌共舞——特色鸡枞菌栽培及产业化促进乡村振兴》斩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现场的复旦大学参赛队伍。“复旦大学”崔雨晨对鸡枞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本科时期。大二时,他跟随本科学校龙雁华副教授初入科研领域。鸡枞菌另有一个别名“蚁巢伞”,意思是自然界的鸡枞菌与白蚁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白蚁找来枯枝落叶,伴着唾液和粪便,筑成了能为鸡枞菌的生长提供优质养料的蚁巢。在蚁巢中,鸡枞的小白球菌成长为优势菌种,为巢中的白蚁提供理想的食物。
崔雨晨团队到江苏江阴采集鸡枞菌样本。它们相互依赖而生,共同维护着这个“家”。白蚁一旦弃巢而去,就不会再长出鸡枞。鸡枞与白蚁的这种奇妙共生关系深深吸引了崔雨晨,从此他便将鸡枞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围绕这个方向展开了持续的科研探索。研究团队一方面筛选出不同发育阶段控制子实体形成的关键功能基因,使之通过表达,得到转化子菌株;另一方面,继续优化培养基的最优配比,为其生长创造一个尽可能稳定的有利环境。
将菌种及蚁巢带回实验室后,团队选取小白球菌阶段、出菇阶段和子实体阶段三种不同形态的鸡枞菌为样本,构建不同发育阶段基因表达谱,筛选出不同发育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同时针对微量元素、维生素类和蚁巢浸提液等诸多可能影响菌丝体生长的因素进行逐个优化,最终使得产物中的必需氨基酸、必需微量元素、粗多糖等多种营养物质高于野生生长的鸡枞菌子实体。
崔雨晨团队的获奖证书和奖杯。团队的初步研究取得新的突破,也让他们斩获了40余项AB类竞赛校级及以上奖项。2021年,“蚁巢伞”入围了在西安举行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改革成果系列作品。2022年,“蚁巢伞”获得了“复旦-云锋大健康基金”扶持,紧接着,“蚁巢伞”依托学校平台成功申报并获批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业实践立项。2023年,崔雨晨和在复旦组建的团队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国奖金牌。
一路走来,“蚁巢伞”越长越大,并在复旦完成新进程。与本科阶段重在液培鸡枞菌的理论和研发不同,如何将初步成果更好、更广泛的落地,是崔雨晨在进入复旦后的项目重点。“组建完团队后,一方面,我们还是继续优化流程,增加菌粉的产量和营养;另一方面则放在应用和创新创业上。”
崔雨晨在实验室。“我们正在和一些乡村合作。”崔雨晨说,希望为该项目寻找乡村振兴实践落脚点提供一个好思路。“蚁巢伞”走出实验室,到乡村中落地,崔雨晨团队探索出了新的路径。“在低利润、粗加工的农产品中加入鸡枞菌粉可以大大提升它的营养成分和食品的鲜味,通过精深加工农产品,帮助农民获得更多利润。”团队也在对鸡枞真菌多糖的抗癌活性进行研究,期待实现更大的科学和经济价值。
同时,团队还推广猴头菇、香菇、木耳等食用菌新品种植,并通过改进菌种接种方式,带领农户扩大栽培的食用菌种类,增多食用菌数量,助推乡村振兴。
崔雨晨团队希望,这把“伞”可以撑到更多的人。回忆起“蚁巢伞”的研究,崔雨晨表示几乎是只凭着一腔兴趣。进入复旦后,复旦完备的双创体系为团队提供了各种项目孵化的土壤,“尤其是新闻学院童类人项目,他们真的‘做起来了’;还有上医的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他们二十多年来始终如一地为基层百姓提供免费的医疗帮扶。”
2021年,崔雨晨导师王鹏飞从美国回到复旦,带回海内外丰富的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经历,筛选的系列抗体成功转让给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公司,或进入临床试验。在其导师的影响下,他更倾向于将科研与实践相结合,促成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落地。
谈及“蚁巢伞”的未来,崔雨晨说将继续经营本科阶段成立的“蚁巢伞”公司,并竭力在复旦找到一个可以孵化的新平台。“既要优化我们菌粉制品的包装,也要做好市场营销。”他笑称。